重生小说网【chongsheng520.com】第一时间更新《佛法修学概要》最新章节。
我们讲到了四圣谛。那么四圣谛,从净土宗正念的角度来说,我们选择两个法是必修的:
一个是思惟苦谛。我们要把娑婆世界的痛苦这一块参透,临终时的力量是不能勉强的,你没有力量就没有力量。就是佛号的那种冲力、那种决断的力量,来自于你对娑婆世界痛苦的体验有多深。你对娑婆世界的痛苦多一刻的体验,你佛号的力量就加强一分的力道。
所以说,以印光大师的标准,我们要产生一种决定性的佛号,而不是可有可无的佛号。那种决定性——我一定要往生的时候,你对于思惟苦谛这一块的出离心就变得很重要了。你不能等到临终再来决定,不可以!临命终的时候,要处理的事情太多了。所以我们必须要在身体健康、头脑清楚的时候,就要跟自己沟通,到底来生要去哪里,你要想好,你必须要产生一个明确的方向出来。
而这种明确的方向,来自于智慧观照,绝对不可以来自于你的生活体验,不可以!事相的体验力量通通是分散的,一定要来自于道理的参透。不管你今生吃了多少苦,只要你不用智慧去观照,你的出离心是不完全的,不全面的。不全面你就有盲点,就有漏洞,那个佛号可能会从漏洞里面跑出去,你要小心!所以佛陀讲这个“此是苦,汝应知”的时候,是透过智慧的观照而如实了知的,不能透过生活的体验去了知,不可以!因为它不全面。
那么思惟苦谛这一块结束以后,其实它的正修就是调伏爱取。前面的苦谛会帮助我们提升佛号的力道;这个调伏爱取是破障,不要把佛号产生错误的引导,这是调伏我们对身心世界的爱取。
庚二、四念处分四:辛一、观身不净;辛二、观受是苦;辛三、观心无常;辛四、观法无我
四念处,我们先解释这个标题。这个“四”,就是它有四个法门,用四个智慧的法门去观察四个处所,这个地方包括“四念”跟“四处”。
我们先看它的所观境。佛陀在讲到爱取时,开出四个所观境,把我们的身心分成身、受、心、法四个所观境,四种调伏的处所。那么能调伏的智慧是什么呢?叫“念”,叫作不净、苦、无常、无我,用这四种智慧来调伏对四个处所的爱取跟颠倒,这叫四念处。
辛一、观身不净
首先我们先观身不净。观察色身是不净的,调伏我们对于色身的爱取。我们先把它念一遍,这是蕅益大师的偈颂:
恩爱迷情,四大缘生妄有身。
脓血交相润,臭秽常无尽。
饶你会庄矜,画囊盛粪。
一旦神离,不复堪亲近。
切莫把未烂骷髅认作真。
这个色身的贪爱有两个地方:一个是对自己色身的贪爱,这叫作身见;一个是对他人色身的贪爱,这叫作□□。一般来说,年轻人对色身的贪爱,偏重在贪爱他人的色身——□□这一块;年纪大的人,他偏重在贪爱自己的色身。临终的时候走不开,有时候就是因为贪爱自己的色身——身见。这两块的爱取我们都应该调伏。
那么怎么调伏呢?用不净观来调伏。蕅益大师讲不净观,我们看这个讲表的地方有三段:
第一个,前言。他说,“恩爱迷情,四大缘生妄有身。”
蕅益大师先解释这个色身是怎么来的呢?是我们命终的时候,投胎之前会先经过一个中阴身,就是前一个五蕴的果报结束了,下一个五蕴果报还没有生起,这个中间的过渡,就是中阴。
中阴身一旦从色身跳出来的时候,他会根据他的业力,而看到他来生的父母在做男女的□□。这时他会起一念的恩爱迷情,就是临终一念的妄动。那么一念妄动这个恩爱迷情的心念,跟父母的四大——就是父精母血会产生结合。就是你的神识,因为一念的爱取,当然也包括业力,业力跟爱取的结合,就投入到父精母血的那个色法里面去,就有了身体,虚妄有了身体。
这一段开示是要说什么呢?其实从四念处的角度,应该是没有这一段,从声闻法当法里面,不应该有这一块。但是蕅益大师是从大乘佛法的角度来融通小乘。就是说,我们在调伏烦恼之前,在对治对色身的贪爱之前,先告诉自己,你本来没有色身,那是一念虚妄的心去攀缘一个虚妄的父精母血的境,所以妄有身。
在大乘的止观里面,是很强调这个观念。先把心带回家,先安住空性,然后再来调伏,这样速度力道会更快,这个是很重要的。我们待会会讲到一佛乘,一佛乘的操作就是说,你可以站在大乘的角度来修五戒十善,站在大乘的角度来修声闻的四谛十二因缘,速度更快。“以大容小,无法不大;圆人受法,无法不圆”,大小乘的观念是可以融通的。
当然法门它有它的特色,法门不能够随便去融通,但是观念可以融通。这个地方明显地知道,蕅益大师把大乘的正念真如的思想放进来。就是我们对色身贪爱,其实是贪爱一个虚妄的假相,是满足你的妄想,就是你贪爱的是你心中的影像而已,因为根本就没有色身。我们只是在满足我们的妄想,我们其实不是真正的贪爱那个色身,是讲这个意思。完全法法消归心性,完全是你去攀缘你心中所出现的影像,如此而已。
所以站在本来没有色身的角度来调伏对色身的爱取,这是第一段。本来没有色身的,“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”,这第一个概念。本来没有色身,但是因为一念妄动,从因缘的角度安立了色身的假名假相假用,所以还是要调伏。
怎么调伏呢?三个方法:
第一个,“脓血交相润,臭秽常无尽。”
先观内相不净。我们很容易被身体上的这一层皮肤所蒙蔽,所以观身不净,一定要把皮肤切开来。你不把皮肤切开来,你一辈子看不出,色身有什么不干净的地方。所以你一定要先把皮肤切开,把肉也切开,然后把你的色身剥开以后,看到里面的东西,“脓血交相润,臭秽常无尽”,心肝脾肺肾,大小便溺。所以事实上看我们的色身,我们从身体里面找不到一个干净的东西,找不到。这是观察内相的不净。
那么看看外相。这种不净的东西,它还不是乖乖地在里面待着,它怎么样呢?“饶你会庄矜,画囊盛粪”。即便你把外面这个色身打扮得漂漂亮亮的,“庄矜”就是用种种的庄严去装饰它,但是你就是一个画囊,一个皮肤画了鼻子、眼睛、嘴巴,但是你经常九孔流出不净物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每天要洗澡,因为它这个不净的东西不是在身体里面待着,它经常往外排,这叫画囊盛粪。外相其实也是不干净的。
这个是生前,那死了以后,“一旦神离,不复堪亲近。”一旦神识离开,死亡到来的时候,色法一定要心法的加持,你看一栋房子,只要超过三年没有住,这个房子就差不多开始坏掉了,因为它没有心力的支持,色身亦复如此。一旦你的神识离开以后,你的色身就开始变成苍白,然后转成瘀青,然后慢慢慢慢地膨胀、膨胀、膨胀,砰!破裂,破裂以后流出种种的脓血,尸虫把你的肉吃掉,最后变成一堆白骨,最终完全消失掉。所以当我们一旦死亡到来的时候,是“不复堪亲近”,死了以后也是不干净的。
我们作一个总结:“切莫把未烂的骷髅认作真。”其实我们现在的色身,也就是一个将烂而未烂的一个骷髅,它可以走来走去,可以吃饭、睡觉、拜佛,如此而已,它就是一个未烂的骷髅。
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,我们以前之所以贪爱色身,来自于我们对色身一个错误的理解。因为我们看到色身的表皮,都被那层皮给骗了。所以我们应该说,这个东西你真的要是想贪爱,它值得贪爱吗?你就把皮剥开来,看到五脏六腑,其实不管内外,都没有一个干净的东西。
忏公师父说:这个贪爱色身,除了烦恼以外,还跟业力有关系。这两个彼此有生死业力的互相吸引。忏公师父举个例子说:你看那个蛇,公蛇看到母蛇就被它吸引,哇!这蛇很有曲线美!那么这个猪也是一样,公猪看到母猪说,哇!这个猪长得很丰满。互相吸引,是这么回事。
其实人跟人之间,是与业力有关系,但是业力是很难改变的,所以我们只能够改变烦恼。业力真的很难改变,互相吸引这一块是无解的。你说:“欸,你为什么欣赏他?”没有道理,真的没有道理,就是过去的业力,你要么欠他;要么就他欠你,就这样。所以你看业力还完的时候,两个人就不互相吸引了。
所以这个色身是不美妙的,但是为什么互相吸引呢?他外有业力,内有颠倒的妄想,所以两个结合起来。人生为什么那么复杂?就是内忧外患,内外夹杀。但是业力真的很难改,我们忏悔只能够改变自己的这一块;跟众生的互动这一块,无解!因为他不改变,你一点办法都没有。这个地方就是说,我们只能够改变自己的心态。
辛二、观受是苦
爱取的烦恼,它一定是两个之间的作用:一个能爱取,一个所爱取。色身是所爱取,那么是谁来爱取色身呢?谁来领受呢?就是我们的感受。因为我们放纵自己六根感官的感受,才会无止境的去攀缘色身。所以我们对治了所攀缘的色身以后,还要去对治能爱取的这个受,观察这个感受,其实都是痛苦的。
我们把它念一遍。
这个偈颂,蕅益大师也是分成三段。
第一个,先讲讲这个感受。我们六根的那个感受是怎么来的。“妄想驱驰,吸揽前尘作所依。”这个所依,唯识学叫作神识,我们六个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乃至于这个身识、意识,这个六识它在产生了别活动的时候,要有一个根来做依止,所以这个所依就是六根的感受,就是见闻嗅尝觉知。
这个所依的根是怎么来的呢?是“妄想驱驰”,当初一念向外攀缘,一念妄动的妄想,然后再结合“吸揽”——就是吸取六尘,一念的妄想再吸取这个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结合,就创造了六根的感受。所以这个地方也说明一个事实,我们本来没有感受的。站在没有感受的角度来调伏感受,你本来清净嘛。
现在是这样,我们习惯用感受来获取快乐,一定要经过感受来追求快乐,把感受当一个桥梁,这非常不好。其实快乐不一定要透过感受,因为你慢慢修行就知道,你内心有法喜。你拜一部八十八佛,你很快乐;你打坐念佛念个十五分钟,心里专心听你的佛号,你很快乐。整个过程你根本都没有动,都摄六根嘛。你那念佛当中六根都收摄,哪有利用感受呢?所以你要慢慢了解,快乐不一定要透过感受,而透过感受是不好的。透过感受给你的快乐,都要付出代价的,你一定会起烦恼,它不是一个很好的渠道。
我们其实就是要快乐,是吧?但是我们不要透过感受。来自于内心的忆佛念佛,心与佛合,心与道合,这种快乐是没有过失的快乐,是绵延不断的快乐。不要说出世间的圣道,诸位!外道的禅定,那种三昧乐,他就没有经过感受了。那个三昧乐现前的时候,他身心世界,离喜妙乐地,充满身心,根本不是透过六根,因为禅定的人六根早就收起来了,他的六根全部枯萎了,暂时不活动了,他哪有六根呢?他有六根活动根本就不可能得禅定。
所以我们今天要调伏六根的感受,首先你要知道,其实你可以不要它的。获取快乐,最低级的快乐才是透过感官的功能,这最低级而且最有过失的,问题最严重的就是透过感受。因为感受带动了攀缘心,带动了烦恼,带动了罪业,无量无边的过失都从感受开始活动。所以你看所有的修行人,只要是要了生死的、出世间的,一定要先都摄六根,先把感受收起来。
当然,我们以前习惯透过感官的道路来获取快乐,所以有些人会有点不舍。你不要怕,你照样有快乐,不要透过六根的渠道,你会有比六根给你的快乐更多的快乐,你相信佛陀的话往前走,你会得到更殊胜的快乐。所以在这个地方就是说,圣人的心是快乐的,但是他根本没有凡夫的感受。他没有透过快乐、没有透过感受来获取快乐。所以这个事情你要先知道,感官是一个最低级的快乐,先把六根收起来。我们有这个心理建设以后,其实我们是不需要六根的,这个时候你就有资格来对治它了。
那么这个感受它受了什么影响呢?当然受了业力的牵引,“业感原无意,苦乐随因异。”其实因果没有主导性,也没有设定目标说给谁快乐,给谁痛苦,它完全是循业发现。所以一个人会堕落到业力的这个蜘蛛网,你就是用感受。你跟着感觉走,你就一定会跟着你的业力跑。你该遇到谁,该跟谁结婚,会有什么事,你就一定跑不掉,因为感受它是跟着业力走的。我们先不讲来生了生脱死,如果你今生不喜欢被业力牵引,要活得自在一点,你感受要收摄一点,因为这个业力它牵动感受。
第二个,“苦果实堪悲,酸辛难比。”
这个痛苦的感受,你在业力当中活动,业力变现很多的境界让你去受用,你可能会碰到逆境,辛酸难比;当然你也会碰到顺境,种种的快乐,但是它终究是无常,你总有一天还是会失望。所以透过感受来获取快乐,第一个,你不一定快乐;第二个,就算你得到快乐,也会失望,终究还是痛苦。而且你这个过程,还沾满了很多烦恼跟业力,所以透过感受是非常不好的。
我们总结:“切莫把五欲的尘劳枉自迷。”不要再去用你的感受,在财色名食睡的境界活动了,赶紧把感受收起来。
前面这两块:观身不净,观受是苦。一个是对治所贪爱的色身;一个是对治能贪爱的感受。这两个是很重要的。我们平常就要不断地去训练,把六根慢慢慢慢往内收。
我们举一个实际的例子来说明一下,为什么要修不净观,要收摄感受。
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婆罗门,是一个大富长者的婆罗门,在婆罗门里面很有地位。他生了一个独生子,这小孩很聪明。大富长者就希望能够把家业早一点交给儿子来经营,所以很早就给他许下了一个婚姻。后来去相亲,这个小孩看对方也很满意,就答应了,并准备结婚。因为这个婆罗门是一个大富长者的婆罗门,所以他宴请很多的婆罗门外道的师父,来家里面作一个祝愿。
在结婚的当天,佛陀早上要去托钵的时候,就跟阿难尊者说,你先不要去托钵,先到这个婆罗门的家前面,去告诉他们一件事,说今天婆罗门子要出家了。阿难尊者就衔佛陀的慈命,到大富长者家门前就大声喊:“婆罗门子今天要出家了,佛陀说的。”讲完就走了。
婆罗门外道的师父听了就哈哈大笑。他说:“开什么玩笑!这个婆罗门子今天要结婚了,说什么要出家了。”很多人在嬉笑当中,有个外道的长老师父就说:“我们不要小看佛陀说的话,我听说佛陀说的话,最后都会应验的。”他说:“这样子那怎么办呢?”长老说:“我们要早做防备。反正他今天要出家了,只要今天出家的因缘过去,我们就不怕了。”
但今天怎么过去呢?他说:“我们有办法,咱们人多嘛,就用人海战术,就手跟手牵起来,围成七个圆圈。”因为婆罗门规矩,结婚之前要拜大梵天,要有一个礼拜台,台下面就围了一圈一圈,总共七圈的人,手牵手把它围起来,不让佛陀靠近。
那么时辰到的时候,婆罗门子就登上了礼拜台,往太阳的方向拜。他第三拜拜下去头抬起来的时候,他说:“唉呀,我太虔诚了!太阳当中出现了一个大梵天。”只见大梵天就从远处慢慢由小而大,从上面飞到地上站起来。大家看了都很欢喜:唉呀,这婆罗门太虔诚了,把大梵天给招感出来了。大梵天白发苍苍,满面慈祥,拿一个手杖,大家就跪下来了,婆罗门子也跪下来了。
大梵天就说:“你干什么呢?”他说:“我今天要结婚了。”大梵天说:“那你结婚,你准备多少钱呢?”他说:“我准备了三千金。”大梵天说:“三千金你是怎么分配呢?”他说:“一千金,我是供养这些来参加的婆罗门的师父;第二个一千金,我是准备这次酒席的饭菜;第三个一千金,我当聘金,送给女方的家庭。”大梵天一听:“喔,你前面两件事做得非常好。你拿去供养婆罗门师父,准备酒菜来供养这些师父,会成就安乐的果报。但是你第三个一千金,用得不恰当。”这个婆罗门子说:“怎么不恰当呢?”他说:“你花一千金,你想想看,你娶一个太太,她的心脏值多少钱,她的脾胃值多少钱,她里面的脓血屎尿值多少钱,她的头发值多少钱,她的指甲值多少钱……”那个大梵天就把色身的不净,从头讲到尾。那个婆罗门子就当下证得初果。
初果以后,大梵天就现出佛陀的色身,带着婆罗门子以神通力从空中飞到精舍去,带他出家。婆罗门子后来就证得四果阿罗汉。
弟子们就问:“欸,这个婆罗门子怎么善根这么深厚呢?他是准备去结婚的人,是一个要结婚的心情,他心识的活动已经往结婚的方向流过去了,那么是什么力量能够让他从结婚的水流,转成一个出家的水流呢?”
当然我们会说,那是佛陀的不可思议的摄受力。是的,我们不可以否定外缘力。佛陀说,这个婆罗门子,在迦叶佛时代是一个比丘。那个时候人寿是两万岁,他出家以后,花了十千岁的时间,就是花了一万岁的时间修学不净观,他累积了一种不净观的能量,佛陀是把它触动而已。
诸位!我们临命终的时候,如果说有些人是病了很久才死亡,那已经有心理准备;但如果是突然死亡的,这种突然间走得很快的人,一般都心不甘情不愿。但是临终的开示,为什么有些人有效,有些人没有效果?这就考验你的善根力了。
诸位!你注意看看蕅益大师对于下品往生的开示。蕅益大师说造五逆十恶的人,他地狱的火都现前了,他凭什么能够把地狱的火转成金莲花呢?当然善知识的开导是一个因素,但是,蕅益大师说,因为善根深厚故。
我们平常的正念,就是在累积临终的正念。所以诸位,你真的平常就要把临终的正念准备好。你每一次去读诵这个偈颂,如理地思惟,就在你的心中储存一个临终正念的能量。只要你能量够,临终的时候人家讲一句话,就把你善根那个开关打开了。如果你平常都没有修,临终开示是很难有效果的,因为你里面都没有东西。
所以这个地方很重要,就是这个观身不净、观受是苦,你要不断地观、不断地观,你才能够累积往生的一种反转力量。
辛三、观心无常
前面两个偏重在调伏爱取,这以下的观心无常跟观法无我,偏重在调伏我见的颠倒。就是我们明了分别的心是刹那刹那生灭的,我们是没有一个常一主宰性的,叫观心无常。
我们把它念一遍。
小说推荐:《趋吉避凶,从天师府开始》《锦宫春暖》《从流浪地球开始的位面战争》《替嫁多年后》《贼天子》《地主家没有余粮啦》《在求生综艺被植入大佬人设》《我的师妹不可能是傻白甜》《神话:灵性支配者》【趣读吧】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