妙音0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重生小说网chongsheng520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课程摘要
33、佛教修学的三个主要次第!
佛教的修学,从浅入深,大致上可以分成三个主要的次第: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的时候,第一个修学的重点,叫做见山是山,见水是水,这是第一个阶段。
我们刚开始在佛教的修学,是改造我们身口意的行为,就是业力的行为。既然面对的是我们的善恶业力,它一定带有相状。你心中没有相状,你是不可能去改造业力的。以布施来说,我们今天要做义工,要做布施,你一定有个所缘境:你是针对哪一个道场,针对某一个人来修布施,来做义工。但是,这个时候的相状会有问题,因为当我们的心接触相状的时候,会产生三种力量:
第一个是感受。这个感受它没什么道理的,它完全是业力。我们前面说过,只要有感受,就有业力。所以我们刚开始的布施,是受感受的牵动——我对他感觉不好,我就没办法布施了。
所以我们刚开始在修习善法的时候,是选择性的修善。因为你一定是先有感受,感受以后牵动了想象,然后打妄想,安立名言,带有个人的情感,最后产生执取。也就是说,我们刚开始在修习善法的时候,是带相修行。我们对这个相状,先感受它好不好,然后再打一些妄想,最后就住在这个相状,心有所住。
所以说,我们刚开始所修的善业会带有两个过失:第一个,不得圆满。一个刚学佛的人,你很难创造一个广大的功德,你很难的。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所积集的资粮是少得可怜,不管你花多少时间,因为你的心不广大,因为你深受感受的影响。所以我们刚开始在造善的时候,是付出太多,得到太少,因为我们的心理素质太差。
所以一个刚开始修学的人,他顶多是一个慈善家,他还谈不上是一个宗教的修学者,因为他心里干扰太多。他心里面充满了感受,充满了妄想,充满了执着,干不出什么大的功德,没办法的。所以我们刚开始这种带相的修学很难圆满,这是第一个不得圆满。
第二个,更严重的是不得清净。我们虽然造了善业,但是也带动了内心的烦恼跟执着,也就把十二因缘里面的生死业力给启动了。所以我们在创造善业的时候,也付出了生死轮回的代价。就好像说,我们吃一个美好的蛋糕,虽然善业会创造安乐的果报,来生让你受用,但是你受用的时候,「初虽美味,终成大患」,这个蛋糕是有毒药的。
为什么会有这个结果呢?因为你因地不清净。所以你得果报的时候快乐,但是这个果报带业,你在享受人世间快乐的同时,必须要付出三种代价:「以有烦恼故,有诸罪业故,有老病死故,非实安乐住。」人天的快乐是要付出代价的。所以我们刚开始的带相修学是障碍重重,因为我们心理素质太差。
于是我们就从一种有相的修学,慢慢提升到一种无相行——见山不是山,见水不是水。这时我们一定要学习佛法。第一个阶段只要有信心就够了。你相信有生死轮回,相信生死轮回是由业力所主导的,善业招感安乐的果报,罪业招感痛苦的果报,刚开始你只要相信就好。但是你一旦要调伏心中的妄想,调伏心中的感受,你一定要看经典,因为日常生活给你的经验已经不够用了,你世间上所受的教育已经不够用了。
所以我们慢慢地从佛教的学习,知道了人生是无常无我的,知道我们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世界。我们的世界不是一个静止状态,是变化的,我们是活在一个动态的世界,所以没有一个人有安全感,因为你不知道来生要去哪里。所以我们依这种无常无我的智慧,让我们的心跟相状慢慢地脱离、脱相,做到无我相、人相的分别。
所以到了一定程度,你的心一定要静下来——调伏爱取。当然这个调伏爱取,是先调伏爱,再调伏取。我们刚开始的修学要先思惟苦谛。苦谛也有相状,你要先创造、观想一个痛苦的相状,让你对三界极度地厌离,然后再修无常无我,调伏那个执着。
这时你就从一种动态的善业修学,提升到一种调伏爱取的修学,你的生命会开始静下来。你可能会有一段时间拜佛、打坐、修止观,你这个时候外出的时间也减少了,因为你开始在清理你内心的垃圾。这个时候你会从一种慈善事业,提升到一种修道的生活。这个时候叫见山不是山,见水不是水。你开始放下人世间我相、人相的对立,把心中的垃圾开始打扫干净了,这是一种解脱道的修学——无相行。
那么从无相的阶段,你可能会经过三年,可能经过五年,慢慢地房间整理得大致上干净了以后,你开始又把房间的门打开了,从空出假,重新面对众生。你又接触了相状,但是你的心态已经不一样了。你在面对相状的时候,内心多了一种安住力、调伏力、引导力,开始走入了大乘。
所以,我们前面的人天乘是带相修学,二乘是无相修学,到了菩萨道又带有相状,但是那个相状会给你创造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,它不会给你留下过失。因为你的心理素质提升了,你除了信仰以外,多了一分智能的观照——内观真如,外观因缘。内观真如,就是安住;外观因缘,观察人世间的不净、苦、无常、无我,这叫做调伏。
所以我们从这种菩萨道,开始又回复到正常生活——见山又是山,见水又是水。但是这个时候的菩萨,他是一个觉悟者了,所谓的「青山依旧在,几度夕阳红」。可能他看到的是昨天的青山,但是夕阳已经不是昨天的夕阳,因为他内心的素质不同。
34、如何从业力里面走出来并创造来生的功德!
人生的痛苦是由两种力量结合:一个是业力,一个是妄想。当然,首先是有业力的冲击,一定有一个人事的因缘来冲击你,这个一定是业力让它出来的,所以业力会先冲击我们。冲击我们以后,第一个妄想不能怪你。直觉性的妄想是合理的,这第一个妄想,在菩萨戒叫合理的妄想,第一念不怪你。
但第二念你没有生起如理作意,那就是你的问题了。你的菩提心、空正见没有生起,你的善根力没有生起来调伏,你使令妄想跟业力结合在一起,那这个问题就非常复杂。那就不是只有一时的痛苦而已,那就变成障道了。
所以我们现在是这样,业力这一块是不能改变的,因为你造了业,你今生要得果报的。到底是业力来引导心力,还是心力来引导业力,你只有两种选择:
第一个:用业力来引导你的心力;那你就是心随境转,修行就障碍重重。第二个:用菩提心,用心力;用菩提心跟空正见来引导业力,你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。我不敢说你有一个美好的现在,因为业力冲击你,可能会让你不好受。但是你的痛苦已经开始stop(停止),踩煞车了。
人生的悲哀,它来自于恶性循环。如果你看轮回,他是前生造罪,今生堕到不如意处;不如意处的刺激,你又起烦恼,又再造罪,又堕入不如意处。其实轮回的可怕来自于它是一种恶性循环。你只要把这个恶性循环的力量切断,至少你保证痛苦到今生为止了。
我们必须用心力来引导业力。我再讲一次,业力是不能消除的,我们忏悔只能够把它降到最低。因为我们无始劫造了很多业力,所以人跟人之间是非常复杂。我们人跟人之间有无量无边的善业,散布在人群当中;我们有无量无边的罪业,散布在人群当中。你不能老是关在房间里面不去面对,你一定要走出来,菩萨道你要走出来。
所以你跟善恶业碰撞的时候,「菩萨云何应住、云何降伏其心」首先我告诉大家一个观念,你先告诉你自己,不要讲对错。因为对错就是妄想,你最好是法法消归心性。就刚刚古德开示的,这些都是我的业力,其实境界没有好坏,你一直要是「这个是你对,这是他错」,你就完了!你就是心已经被业力牵着走了。
所以如果你想要从你的业力里面跳脱出来,第一个你要思考:人生没有对错,还债而已,没有对错,你不要堕入对立。「万般皆是业,半点不由人」,先求认命,然后你才能够去改造未来。如果你不能走出过去,你一定会失掉未来。
什么叫走出过去?你只要对于过去所造的业一分别,你就完了!你就被过去咬住了。要走出过去只有一种情况——安住空性。人生没有对错。可能你今生是对,但是你前生犯错了,你今生要承当。你说:「欸,我今生对你这样好,你对我这样子。」你对了,对不对?但是事出必有因,你前生欠他的。所以你今生是对,你前生可能是错,所以这个对错已经讲不清楚了,不要再讲。
如果你想从过去的业力走出来,只有一种情况,不要再讲对错。放下它,面对它,处理它,安住在空性,安住在菩提心。你本来就没有这些东西,「万般皆是业,半点不由人」。所以我们第一件事情——走出过去。
第二个,你的生命才可以有资格开始创造未来。你连过去都走不出来,你跟过去的业力牵扯不清,你还去强调创造什么未来?你自己就动荡不安,你自己就没有安住、调伏。所以你必须从过去走出来,不要再讲对错了。你必须成功地走出过去,你才有资格开创未来。你现在的生命叫做忏除罪障、积集资粮,开始在创造未来了,你未来的图形开始成形了,你的净土开始在规画了。
如果你跳脱不了过去的业力,你光是人世间的麻烦事就够你受了,你就不可能去创造未来,不可能!你没有精神体力,你被业咬住了。你要从业力里面走出来,你才可以自在地去创造来生的功德。这是很重要的观念:走出过去,开创未来。
35、菩提道关键点的成败,就是你必须把心灵的力量发挥出来!
当我们从人天乘一个好人的阶段提升到一种菩萨道的修学,我们就要注意两个重点了。在我们整个菩萨道的修学当中,主要注重两点一个是心灵的力量;一个是法门的力量。心力带动法力,法力又加持心力,这两个是相互作用的。所以当我们走上了菩萨道的时候,成败的关键,就是你必须把你心灵的力量发挥出来。
我们以前在修学人天乘善法的时候,我们的心力是施展不开的,因为我们的心力有很多的障碍。什么障碍呢?《楞严经》上说,我们虽然行菩萨道有信仰有愿力,但是有一个严重的障碍叫做颠倒妄想。这个障碍是非常厉害的。
其实我们一个凡夫众生,平常打打妄想,本来是无伤大雅。那么为什么妄想会形成一种颠倒的力量出来呢?甚至可怕到能够创造一种轮回的力量呢?这个妄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一种邪恶的力量呢?
因为这个妄想它受两个因素的牵动:第一个,外有业力;第二个,内有执着。所以这个妄想就变得不单纯。《楞严经》上说,我们的妄想是受了业力的牵动,使我们过去生所造的善恶的业力,会在你今生生命的人事当中表现出来。
所以你的妄想跟业力接触的时候,会产生很多的感受,快乐的感受、痛苦的感受。那么这个时候你的心就开始「弟子心不安」,因为你开始情绪化。所以这个妄想第一个受到业力的牵动。当然,如果你是很重视感受的人,你就更容易受到你过去业力的牵动,你就更难走出你的过去。
所以在学佛的过程当中,《楞严经》里讲,你要尽量都摄六根。因为你六根所接触的都是你过去的业力。不管是好,不管是坏,它会让你不安稳。所以今天能够慢慢地走菩萨道、开始创造未来的人,你六根的门要慢慢地把它关起来,就是避免让你心中的妄想受到太多业力的刺激,受到感受的干扰。
这是第一件事情,受到过去业力的干扰。
第二个,我们过去生除了造业以外,还有很多等流的习气。就是各人有各人的执着,各人有各人的盲点。有些人执着财富;有些人执着名声,他喜欢受到别人恭敬;有些人执着女色。各式各样的执着。所以这个妄想一旦接触到内心无始劫无明的执取的时候,就变成一种邪恶的力量。
所以我们的妄想,外有业力的刺激,内有执着的干扰,就使令这个妄想不单纯了,就产生一种轮回性、颠倒性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无量劫来,也没有少做善事——我们也曾经布施过,也曾经持戒过,也曾经忍辱过,但是我们的功德还是少得可怜,就是这个原因。
因为我们的心力施展不开,虽然对三宝有信仰,虽然对来生有一种愿望想改变,但是那个颠倒妄想的力量受到业力的刺激,受到执着的干扰,而我们的善根薄弱,心力羸弱,所以所造的善业就全部变成有漏。不是我们不够努力,是我们的心理素质太差,心理的水平太差。
所以,当我们要从一个好人变成一个菩萨道人的时候,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,不是赶快去做善事,不是这样子,你必须先调整你的心态。调整心态当然就是理观的智慧了。
我们必须要透过教理的学习,在心中产生三道光明。我们是不能断除妄想的,妄想本身也没有错,妄想你引导得好,它就是一种清净的智慧了,破妄显真嘛,把这个妄想转成真实的智慧。
这个真实的智慧有三道光明,你一定要去观照:
第一个,观照真如。佛教处理问题的方法,首先是要回归我们生命的原点:你从什么地方来?找到我们生命的本来面目,让我们的内心安住。这个是所有菩萨道要做的第一件事情——把心带回家。你不能永远像一个流浪汉一样,业力给你什么,你就全盘接受,你不可以这样子。
身为一个菩萨,你不能够老是随外境而转。别人对你好,你就高兴得不得了;别人刺激你一下,你就痛苦得非常严重。你不能带有情绪来面对菩萨道,不可以这样。所以你一定要在因地上把自己的房子建立起来,你自己要有一个保护伞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,你本来就没有烦恼,本来就没有业力。
我们经常忆念我们的真如本性,会让我们的心安定下来。从一种躁动不安的心——把心带回家。不管外面是刮风也好,下雨也好,阳光普照也好,你的房子的温度永远是恒温的,就是安住真如、安住空性、不随妄转。这是要做的第一件事情。
所以我们对人生的第一个态度,是站在「本来无一物」的角度来面对一切的因缘,站在「空」来面对「有」。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。
当我们把心安住在空性的房子的时候,接下来要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面对因缘。面对因缘,从佛教的因缘观,它是两个观照:第一个是观照众生法界;第二个是观照佛陀的法界,所谓的调伏力跟引导力。
我们首先的次第是观照众生法界。观照不净、苦、无常、无我,调伏我们的爱取。我们过去在生死轮回当中,曾经有一些美好的经验,美好的感受,留下了一些美好的印象,这一部分要把它清除掉。所以在安住空性以后,接下来就是思惟苦谛,思惟娑婆世界的痛苦,慢慢慢慢地调伏我们对娑婆世界那种贪着的爱取的心,这是第一个,一种调伏的力量。
第二个,我们要观照佛陀的功德——极乐世界成就如是功德庄严,产生欣求好乐,引导我们去设定未来的目标。所以当我们安住空性,面对因缘的时候,要面对两个因缘:一个是凡夫的杂染因缘,让我们真实地厌离放下;
一个是佛陀清净庄严的因缘,让我们欣求好乐,从空出假,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。
所以心态的调整是三道光明:第一个观照真如,第二个观照众生,第三个观照佛道,让我们内心当中产生安住力、调伏力、引导力。这个时候套一句菩萨戒的专有名词来说,你已经安住菩萨种性,已经有资格来受菩萨戒,也有资格来操作所有菩萨的法门,因为你的心态准备好了,你可以上路了。
所以当我们心力生起的时候,我们就有资格来学习所有的六度法门。因为它每一度都有它遵守的规矩跟章法,你要遵守。布施有布施的规矩跟章法,你遵守这个规矩,这个法门对你就产生加持的力量。因为这个法门是佛陀制定的,你必须遵守。大智能的佛陀会告诉你,怎么样去操作布施会让你产生最大的功德。
所以整个菩萨道就是两种力量:第一个,你心态的准备,心力不可思议;第二个,你对法门的学习跟遵守,法力不可思议。所以你心力带动法力,法力又加持心力,产生一种良性的循环。这个时候你就是一个走在菩萨道的菩萨。虽然你走得不是很快,但是起码你上路了。每一天的生命对你来说都意义非凡,因为你不断地在进步,你每一天都是罪障消除、福慧增长。
所以我们在行菩萨道当中,你要不断地调整你的心态,不断地去学习法门,把心力跟法力完整地结合,这个非常重要。
36、修习止观的重要!
在我们发了菩提心、安住菩萨种性以后,我们开始操作六度的法门。六度的法门有两个不同的差别:一种是成就我们的善业力,另外一种是成就我们的正念力。这两个对我们求生净土的人来说,缺一不可。
我们刚开始行菩萨道的时候,会偏重在善业力,所谓的忏悔业障、积集资粮这一块。我们透过净罪集资,让临终的时候少一点障碍,在一种很安稳的环境中提起佛号。但是我们不能永远停留在善业的修学,所以透过布施、持戒、忍辱的善业修学以后,慢慢地要去储存一些临终正念的资粮。
平常的正念不准备,临终的时候不可能有正念可以用,不可能,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。所以临终的正念是你平常做功课的时候,点点滴滴地强迫自己心于佛号专一安住、心于佛号相续安住,那一份坚持的力量储存一种一心不乱的能量出来。所以我们从一种善业的修习,忏悔业障,积集资粮,从一种散乱心的动态修学,慢慢你就要有一点时间,走入你的佛堂,修学止观,储存一些正念的能量,是这个意思。
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从散乱心的、善业的修学,而提升到一种专注寂静的、正念的修学呢?为什么一定要提升呢?我们来看看佛是怎么说的。看加行。
《解深密经》云:「慈氏,若诸声闻,若诸菩萨,若诸如来,所有世间及出世间一切善法,应知皆是此奢摩他、毗钵舍那所得之果。」谓前施、戒、忍等乃至大小乘一切功德,皆须由修习止观力故,而得增长乃至成办,是故菩萨于中,须数数修习。
为什么要修止观呢?《解深密经》佛陀就告诉慈氏(弥勒菩萨):你要知道一件事,三乘的圣人,若诸声闻(二乘人)、若诸菩萨,只要是成就出世间圣道的圣人,乃至于佛陀(佛陀也不例外),他们所成就的世间的功德、出世间的功德——世间的功德包括种种的禅定三昧,出世间的功德当然就是菩提涅盘——是怎么来的呢?应知皆是奢摩他跟毘钵舍那所成就的果报。
这个地方的关键在于「皆是」。也就是说,没有一个人是在散乱心的阶段而成就世间的功德跟出世间的功德,没有一个人。「皆是」,就是没有例外。所以我们可以知道,前面的布施、持戒、忍辱这种功德,乃至小乘一切的功德,都是因止观的关系才能够增长广大乃至于成就圆满。所以,菩萨要提升修行的层次,应该数数修习止观。
这个事情是这样讲:说是心力带动法力,法力加持心力,当然这个心力是主动,法力是被动。同样一句佛号,同样一句大悲咒,为什么观世音菩萨操作大悲咒的时候,他变成千手千眼?为什么我们念大悲咒的时候,它只是一个大悲咒,为什么?因为我们心力羸弱,有太多的妄想。
所以这个地方就牵涉到你的堪能性。这在唯识学就是说,修止观会加强你的堪能性。什么叫堪能性呢?就是你造业的能力。比方说,马的堪能性比狗好,狗的堪能性比一只小老鼠好,小老鼠的堪能性比一只蚂蚁好。所以你修止观,它会提升你造业的能力。就是临终你也念十句佛号,另外一个人也念十句佛号,但是他整天在外面跑来跑去的,你平常有一个小时的定课,你这十句佛号就比他的质量优秀,你就容易把弥陀感应出来。其实应该这样讲,理论上我们每个人心灵的力量和能量是固定的,那么为什么有些人他念佛没有力量呢?因为他分散,心光外泄。
在唯识学上说,你为什么要修专注呢?像水一样嘛,这个水你不做一个水坝,水都流光了。不是说你念佛没有力量,是你平常时心的那个能量分散得太厉害,你平常的日常生活都把能量分散完了,所以你真的念佛的时候,那个力量都薄弱了。我们应该适当地把水收集起来,不要让它到处跑,否则很可惜。所以我们平常适当地都摄六根,专一安住在一个所缘境,会把我们那种心光外泄的力量稍微调整一下,稍微往内收一点。
其实我们每个人一天的能量都是固定的,但是你不能让心的能量到处散。就像那个水到处泼,泼到最后你真的想用水的时候,一点水都没有。不要小看一天半个小时、一个小时的专注,那个能量点点滴滴,你一年下来三百六十五天,三年下来、十年下来那个力量就可观了。
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,佛菩萨的功德,没有一个人是不修止观而成就的。不是说哪一个佛菩萨整天在外面跑,他就能够成就这么广大的功德,不可能!那个只是叫做道前基础,那叫忏除罪障,积集资粮,那是破障的基础。他的正修在止观这一块。如果你的心整天都是散散乱乱的,你这一生就干不出什么大功德事情,不可能!你念佛念两个小时都没有用,因为你的心整个是散乱的,你一点能量都没有。
这个地方就是说,要加强我们心中的堪能性,就是这个意思。如果你能够每天专注半个小时、一个小时,你念一句佛号抵得过人家平常念一百句佛号,因为你的心强,造业力强。同样一句佛号,你能念的心能量强,你就能够把佛菩萨的功德运转起来,你感应的力量就相对强。佛菩萨是被动配合的,你释放多少的力量,你对佛号的转动力量有多大,他就给你多大的功德,非常公平。也就是说,我们今天想要把一句佛号操作成能够超越生死,达到一心不乱,那你平常就要有一点静坐的功课。
小结:《佛法修学概要》33-36集研讨
[研讨主题:修行篇(五)六度中的心理建设]
各位师兄好,末学奉师父的慈命,与大家一起进行《佛法修学概要》的研讨。今天是我们第二学期的第三次研讨,我们研讨的内容是《佛法修学概要》第三十三讲到第三十六讲的内容,主要是菩萨乘的修学法门。那么我们今天研讨的主题是讲六度中的心理建设,对这个主题末学想分三个部分跟大家进行研讨。
第一个,总标,为什么要研究这个主题?
第二个,我们在六度中如何来加强我们的心理建设。
第三个,结示,用师父的几段法语,作为我们课程的总结。
第一部分,总标:为什么修六度?分三:一、缘起。二、为什么叫度。三、六度所依的心态。
我们先看第一个总标,总标里面,我们分三个小部分,一个是缘起,为什么讲这个主题?第二个,为什么叫度?六度,为什么叫度?第三,给大家介绍一下六度所依的心态。
一、缘起:
(一)只重事修或只重理观
我们先看第一个缘起,为什么要讲这一个主题?因为在目前的修行之中,我们很容易只重视修,或者只重理观,我们有不少的同修,以为这一句佛号就行了,不需要一些智慧的观照;或者只重视理观,而不重视事修。这两个倾向其实都不是一个真正的圆融的修行。《楞严经》里面说过,理可顿悟,事须渐修。所以师父在讲,六祖大师的开悟偈和神秀大师的开悟偈的时候,特别给我们提出六祖大师的顿悟的偈子: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,这个是让我们安住的。而神秀大师的时时勤佛事,是我们要在安住本性的基础上来时时的修正我们的错误的言行,而回归到我们本来清净的心性上去。所以理悟跟事修两方面还是要结合起来的。这个才是圆人的修行。
所以这个也说明我们理观跟事修、顿悟跟渐伏要结合起来。这个是我们要讲的为什么要不能仅仅是事修,要既要理观,又要事修,这个是我们要讲的第一个。因为我们只重事修,或者我们只重理观,在修行中出现偏差,那么就会带来下面的两个后果,哪两个后果?
(二)只知外求,不知观心
这个就是用错了方向。用攀缘心我们不知我们的常住真心,它的性净明体,而用的所有的妄想,而此想不真,所以导致我们迷惑颠倒,导致我们的轮回。
所以这个就只知外求,而不知我们的心,真心是本来清净,本来具足、本不动摇、本不生灭,能生万法。所以这个就因为用错了方向,只知外求而不知观心。
那么这第二个后果,
(三)只知方便,不知究竟
就只在相上做文章。本来是手指指月,你是观这个月的,但是你反而只关注手指,而不追究最究竟的东西。所以就像一个在大海里面你只取一个水泡,而不取整个大海。所以《楞严经》里面说,假如你的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,而求佛乘不生不灭,无有是处。所以我们只在相上做文章,而不去探究我们真正的本来面目。这个修行也是很难成功的,无法达到佛乘的不生不灭。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